从2005年创刊时的“小而精”,到如今连续三轮入选CSSCI来源集刊;从纸媒时代的媒介观察,到AI浪潮下的跨学科对话——一本《媒介批评》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媒介研究的一段成长史。
“AI时代媒介文化研究的使命暨《媒介批评》创刊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近日在同济大学举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学、信息工程等领域的知名学者、期刊主编齐聚一堂,一面追忆筚路蓝缕的办刊时光,一面热议AI对学术写作造成的冲击,不时溅出思想火花。
一本《媒介批评》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媒介研究的一段成长史。
二十载坚持“前卫批评”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媒介批评》二十年来在媒介剧烈变革中坚守学术独创性、持续发展的成就。他指出,同济大学正积极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革,响应“不AI,没未来”的号召,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建设。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介绍了学院在硬件与软件层面对《媒介批评》发展的支持,新建“人工智能跨媒介传播与艺术科技创新实验室”,致力于六大实验场景的研发,推动文理交叉的学科创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赞扬《媒介批评》始终把握学术前沿、保持批评洞察力的办刊理念,并提出推动刊物迈向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包括探索双语出版、全球发行等举措。
《媒介批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张柠回顾了刊物自2005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强调其始终坚持“前卫批评”宗旨,关注媒介与当代中国生活经验的互动。他表示,未来《媒介批评》将继续在技术深化与生活拓展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开幕式由《媒介批评》主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柳珊教授主持。
警惕“人工智能神话”
主旨演讲围绕“AI时代的媒介批评”展开。
《新闻大学》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的发言题为《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他提出“媒介不断迭代,批评永远年轻”,提醒学界需警惕当前存在的“人工智能神话”,这种神话背后伴随的往往是人的自我量化。AI虽在信息搜索、记忆、计算集成与规律发现等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局部能力的优势,但目前其本质仍是对人类部分智能的模仿,在构成人类智能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幽暗部分”,如创造性思维、情感、意志、直觉、道德及潜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甚至可能是永远的“无人区”。他呼吁社会需要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来应对AI带来的问题,包括为AI立法、加强控制、及时处理其社会影响,如AI制造的谣言、虚假信息对真实信息的稀释与干扰等,并强调新闻传播学界在信息清污、辨别真伪方面责任重大。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引入“工程社会性”概念,指出AI已从工具演变为社会行动者,重塑文化生产逻辑,呼吁《媒介批评》应在未来深入剖析技术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
《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鸿军教授认为,面向AI时代,新闻传播学应超越传统以新闻业实践为核心的研究范式,转向重点关注“超级知识媒介”的生产与传播规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曾一果教授警示学界须警惕“技术迷思”,避免陷入对AI的盲目崇拜,强调建立新型人机关系与伦理规范的重要性。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汪镭教授结合国家政策,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文化智能平台的构建路径,强调要在保证商业价值的同时,更要彰显国家利益和民族特色,同时也要在文化输出中维护国家安全。
《媒介批评》总策划、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蒋原伦教授从代际视角指出,技术加速导致“代沟”周期缩短至3-5年,未来可能出现“自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新型社会分化,呼吁关注技术鸿沟带来的公平正义问题。
演讲下半场,学者们从哲学、艺术、教育学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拓展讨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回顾文化研究的演进,强调媒介文本编码与受众解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始终是核心议题,并指出AI正在重构学术写作模式;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张晴探讨AI艺术对“本真性”与“在场性”的挑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震教授警示“人的媒介化”与“媒介的人化”可能引发的伦理危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丽丽教授分析了AI对青年“数字亲密关系”的重塑与风险;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教授介绍了“数字人文”微专业的跨学科培养实践;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媒介批评》副主编、长聘教授王鑫以面向AI的技术逻辑,回顾了媒介文化研究的历程,呼吁中国学者在全球对话中贡献源自中国的、具有引领性的媒介理论与批评范式,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主旨演讲围绕“AI时代的媒介批评”展开。
放大“人类思想挣扎的痕迹”
在主编论坛“AI 时代的学术期刊与知识生产”中,多位核心期刊主编就AI对学术出版的影响展开讨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教授认为,应思考如何在现有评价体系与期刊特色内容建设之间取得平衡;《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教授指出,AI写作已对学术诚信构成挑战,部分稿件存在虚构文献与数据问题;《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教授关切AI研究的同质化与伦理缺失,呼吁深挖技术底层逻辑;《传媒观察》贾梦雨副主编介绍了期刊建立新媒体矩阵推动学术大众化的经验,并建议AI时代,学界应重点关注AI研究中的人文情感体验和传统人文反思,强化跨界学术共同体建设;《江西社会科学》彭民权副主编指出AI生成内容检测日益困难,并认为评价体系亟待优化,而学术期刊需要继续坚守人文底色,通过主动策划重大选题,在保持学术品质与适应评价标准之间寻求平衡;《同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周春玲主任讲述了学报目前面临的“戴着镣铐跳舞”的困境,呼吁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希望通过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编辑、刘扬副研究员呼吁建立统一的AI使用规范;《媒介批评》副主编、魏宝涛副教授提出建立“人类指纹”认证机制,以保护学术研究中最宝贵的人类批判性思维,采取不同措施放大“人类思想挣扎的痕迹”,让学术研究回归批判性本质。
学者论坛“面向AI时代的媒介研究与批评”上,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敏芝教授指出AI是具有控制性、主动性与超系统性的新型媒介,呼吁强化对AI技术应用的伦理反思,并坚守人文立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闫爱华教授从哲学角度分析AI缺乏“在世存在”的具身经验,强调AI不能脱离真实世界的反馈与约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院长何海翔教授关注AIGC对知识生产主体的冲击;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王蔚副研究员建议《媒介批评》继续保持年轻化、前沿化风格,希望《媒介批评》能继续成为媒介批评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延续其创新与批判的办刊精神;同济大学多位青年教师则从知识社会学、提示词互动、技术无意识等角度提出AI时代的研究新路径。
面向未来的学术使命
此次会议既是对《媒介批评》二十年学术历程的回顾,更是面向AI时代媒介文化研究未来路径的集体思考。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崔莹在闭幕致辞中指出,AI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深刻影响人文社科与传媒教育的关键变量,该院将继续支持《媒介批评》的发展,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坚守人文价值与批判思维,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力量。
会议由同济大学主办,该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协办,《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核心期刊提供学术支持。
盛康优配-股市配资公司-配资注意事项-股票配资专业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