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时代早在约6600万年前就已经终结,如今的我们只能通过古生物学家绘制的各类复原图,一窥恐龙曾经的模样。但或许你不知道是,这些复原图或多或少地都与真实情况存在着差异,甚至还有出现误判的情况。
恐龙的真实模样,竟然被古生物学家误判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下古生物学家是如何复原恐龙真实模样的,就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的来讲,这大概可以分为三步。
一:骨骼拼图
图片
绘制恐龙复原图的第一步,就是找到那些被深埋在地下的恐龙化石,然后将它们拼凑出一副完整的恐龙骨骼。
这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却并不容易,要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找到的化石都是非常零散且不完整的。
所以古生物学家的第一项挑战,就是尽可能多地找到这些零散的恐龙化石,然后仔细辨认这些“零件”属于哪种恐龙,以及属于恐龙身体的哪个部位,再据此将属于同种类型恐龙的“零件”拼凑完整。
图片
在此过程中,古生物学家通常会采用一种“以今论古”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和现存动物的骨骼进行对比,来推断这些化石骨骼的类型、功能和所在位置。
但问题是,有些恐龙的身体结构,在现存的动物身上根本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模板,比如那些脖子长得离谱的马门溪龙,这就需要古生物学家发挥想象力了。
所以说,这一步就像是在玩一个残缺不全、还经常没有参考图的立体拼图,其中存在着不少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导致误判。
历史上这样的误判可不少,比如说早期被复原的禽龙,就被错误地把一根原本是拇指上的尖刺状态骨骼安在了鼻子上,让它看起来像一只长着角的“犀牛龙”,直到后来发现了更多、更完整的化石,这个错误才被纠正过来。
图片
图片
实际上,尽管我们看到的恐龙骨架,已经是古生物学家们经过无数次尝试、对比和修正后,得出的最合理的“组装方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仍然存在误判的可能。
二:给完整的恐龙骨骼“添肉”
这一步同样需要“以今论古”,古生物学家们会仔细观察化石骨骼的表面,寻找那些微小的痕迹,例如突起、凹陷、沟槽、孔洞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都是肌肉、肌腱和韧带与骨骼连接的“锚点”。
通过分析这些“锚点”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再对比鸟类、爬行动物等现存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古生物学家就能大致推断出恐龙肌肉群的分布和大小。
例如,一块恐龙的股骨上,如果有一个非常粗糙、巨大的突起,这就意味着这里附着了一块非常强健有力的肌肉,通过这块肌肉,就可以推断出它的后腿蹬踏力量惊人,可能是一个奔跑健将,而霸王龙的头骨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洞和凹陷,这正是它那恐怖咬合力的来源——强大的下颌肌肉就附着在这些地方。
图片
然而这一步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软组织,也就是像肌肉、脂肪、皮肤这些东西,几乎不可能形成化石,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很难判断恐龙是像猎豹一样精干,还是具备像河马那样的圆滚滚的身材。如此一来,这就很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
想象一下,同样一副霸王龙的骨骼,如果你给它配上一身强健的肌肉,它就是我们熟悉的那种威风凛凛的顶级掠食者,但如果你给它加上一层厚厚的脂肪,它看起来可能就没那么威风了……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就有古生物学家提出,那种威风凛凛的霸王龙形象,可能就是一种误判,实际上,霸王龙可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胖”得多。
图片
因为在自然界,储存脂肪对于度过食物短缺的时期至关重要,而在霸王龙生存的时期(白垩纪末期),经常会出现食物短缺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如果它们储存的脂肪不够多,它们将很难生存得下去。
三:为恐龙“穿上皮肤”,描绘完整外貌
这一步是复原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不确定性最高、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步。古生物学家对恐龙的最初推测,是它们应该普遍具有类似鳄鱼或蜥蜴那样的鳞片皮肤。
这种推测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恐龙属于爬行纲,而现存的爬行纲动物大多都是这个样子。而且,古生物学家确实也找到过一些保存了皮肤印痕的恐龙化石,比如著名的“北方盾龙木乃伊”,就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这类恐龙的皮肤上覆盖着的鳞片。
图片
然而,上世纪末在我国辽宁发现的一系列恐龙化石,却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之前对恐龙的认知,这些化石表明,有很多恐龙的身上都覆盖着羽毛,从最原始的、像绒毛一样的丝状结构,到结构复杂、可以用于飞行的羽片。
图片
这些化石让古生物学家意识到,以前对恐龙的真实模样存在着不少误判的情况,但到底哪些恐龙有羽毛,具体长什么样,颜色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却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羽毛的证据主要集中在兽脚类恐龙身上,尤其是那些体型较小的种类,比如伶盗龙。
图片
至于像霸王龙这样的大型兽脚类恐龙,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它们幼年时应该长有羽毛,但成年后是否还保留着羽毛,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了。
有观点认为,其巨大的体型已经足以帮助它们保温,羽毛可能会退化掉,也有观点认为,它们至少在身体的某些部位,比如背部或前肢上,还保留着一些用于炫耀或展示的羽毛。
图片
而那些“亲缘关系”更远的恐龙,比如三角龙、剑龙、甲龙这些鸟臀类恐龙,它们长羽毛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因为目前掌握的皮肤印痕化石,大多显示它们体表覆盖着鳞片或者骨质甲板。
至于颜色,这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都是纯粹的猜测,复原图里的恐龙颜色,基本上都是古生物学家们参考现存动物来绘制的。
但现在这样情况有了一些改变,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古生物学家已经可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化石羽毛中残留的“黑素体”——一种控制色素的微观细胞器。通过分析黑素体的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就可以反推出羽毛原来的颜色。
在过去的研究中,古生物学家通过这种方法,已经相当有把握地复原出了“中华龙鸟”的颜色——它们的身体大部分是栗色的,腹部颜色较浅,而尾巴上则有着栗色和白色相间的环状条纹,有点类似于现代地球上的小熊猫。
图片
这项技术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只适用于保存了羽毛的化石,但它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户,让我们第一次能够看见恐龙真实的色彩。
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复原恐龙真实模样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所以古生物学家绘制的恐龙复原图与真实情况存在着差异,甚至还有出现误判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些研究并非没有意义,与之相反,正是通过这些基于化石证据、不断推理、又不断修正的过程,我们才能逐步接近恐龙的真实模样,而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盛康优配-股市配资公司-配资注意事项-股票配资专业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